治疗白癜风的药膏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2061.html
二元世界,
贫者是富者的“寄生虫”,
富者也是贫者的“寄生虫”。
既在不同知见下“相爱相杀”,
也在不同目光里“镜花水月”。
——禅说电影
一部《寄生虫》让全球影迷记住了他的名字:韩国导演——奉俊昊。
他是首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亚洲导演,因为创造了历史,全世界都在分析他的风格,盛赞他:
离奇却又不失生活原味的故事;
惊悚却又不失个性的画面展现;
独特却又不失真挚的社会见解。
所以,他的电影,既抓住了普通观众,也打动着领域精英。
韩国导演:奉俊昊
但是少有人知道,被韩国评论界誉为“最具奉俊昊艺术口味”的电影,并不是这部《寄生虫》,而是他更早期的一部作品——《母亲》。
又到母亲节,奉俊昊镜头下的《母亲》有怎样的深刻隐喻?而无论是身为父母,又或身为子女,能在其中看见几分真实的自己?
《母亲》电影海报01
天下最无私的角色:母亲?
电影正片开始的第一幕,不过几十秒,没一句台词,便已经把“母亲”最无私的那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个女人手拿大切刀,一刀刀切着干活,手指就在切刀处,可她的眼睛却忘了盯切刀,而盯向了店门外,为什么?
只因前方是马路,而路边有她虽然长大但弱智的儿子在玩耍,马路上正车来车往。
果然,一辆车碰到了儿子。
而那一刹那,女人一紧张,手被硬生生切下一块皮,可她似乎根本感觉不到疼痛,她飞奔向儿子,她追问儿子受伤没有,甚至把自己手指上淌下来的血误以为是儿子的,而实际情况是:
儿子一点伤也没有,反而怒斥她:你快回去!
太熟悉了,不是吗?
哪怕我们的孩子并非弱智,但干着活却盯着孩子的这一幕,每个母亲都能感同身受。
如果你想学习什么是“无条件地爱”,其实不用去找各种头衔的师父,只要回过头,仔细看看自己的老母亲就够了。
看见那个女人在你还没有出生前,就已把身心奉献给你;
看见那个女人在你走过的每一程,都用余生默默陪伴着你。
最关键的是,她这样做了,却并没有一个“是我给你”的念头,她是完全自发行为,是自愿的,是不求回报的。
她爱你,没有任何条件,无需任何理由。
如果非要给一个理由,那是——本能。
就像电影里的这位母亲,她因你流血了,却生怕是你流了血。
如果你想学习什么叫“无我”,也不用花个上千上万去灌顶朝拜,还是只要看看自己的母亲就够了。
就像电影里的这位母亲,一位女生死亡了,她的儿子被认定是嫌疑犯,因为是弱智,儿子居然还亲口承认就是自己所做所为,警察松了口气,草草结案。可她一个人,一个孤苦的女人,站了出来,去调查,去走访,去寻证,不放弃......
为了儿子,她可以成为一个警察,寻找一切警察都忽略的细节;
为了儿子,她可以成为一个小贩,拿出毕生的储蓄只为得到一个线索;
为了儿子,她也可以成为一个偷窥者,躲上半天就为得到一个证据。
为了儿子,她可以成为任何人,就是想不到自己,她没有一个叫做“我”的心,她全心全意为儿子,哪怕儿子是弱智。
而且同样关键的,她的“无我”,不是修来的,不是禅定来的,还是——本能。
这就是天下最无私的角色:母亲。
可是,如果奉俊昊镜头下的母亲就只有这一面,便不是奉俊昊。
02
天下最自私的角色:母亲?
无私的背后,往往藏有更深的自私,只是无私者自己看不到。
奉俊昊镜头下的母亲,在体现无私的同时,又将最自私的一面同样刻画得淋漓尽致:
因为儿子弱智,她从不责备儿子,哪怕儿子在车站面壁小便,她不是制止儿子,而是继续捧着喝的喂给他,然后再把儿子小便的地方隐藏;
每个晚上,她都会守着儿子归来,不然自己不会睡觉,唯有抱着已经成人的儿子相拥而眠,她才能睡得安稳;
儿子被认定是嫌疑犯后,她不是首先去安慰死者家属,反而穿着艳丽的衣服跑到死者的追悼会上,行为高调,只为证明儿子不是凶手,而自己不是凶手的母亲......
她的眼里除了儿子,有过别人吗?
没有。
那还能说她是无私的吗?还是她其实是最自私的人?
母亲,因为她把一切奉献给孩子,所以她伟大;
可是也正因为她把一切给了孩子,她更容易眼里只有孩子,她更容易把儿子视为自己,然后以这个“包含了孩子的自己”,与老公为敌,与其他家庭为敌,甚至与世界为敌。
电影里的母亲到了后来,便是与世界为敌。
奉俊昊来了个大反转,那便是这位母亲用尽了积蓄,花尽了力气,查找到了唯一的一名证人,而这位拾荒老人却证实:
正是她的儿子用石头误杀了女孩。
怎么办?
奉俊昊没有给观众任何喘息,镜头毫不掩饰:
在听到拾荒老人说出真相的那一刹那,如同在切刀时看见儿子被车撞的那一刹那,这位母亲想都没想,举起了棒球棍,打死了唯一的证人,只为——保护自己唯一的儿子。
儿子,保护了;
可人性呢,彻底丧失了。
奉俊昊的冷静镜头甚至让你看到:
在举起棒球棍杀人的那一刻,与抬起切刀切自己手指的那一刻,没有任何不同,因为她眼里没有过其他——生命。
《母亲》看到这里,你会沉默。
正像《寄生虫》里贫富两面给所有观众带来说不出的压抑一样,看完你会辗转难眠:
因为那些可怕的、被压抑的、一直被刻意藏在“高尚”表相下面的东西,那些我们都有的东西,被翻出来了,而且面目狰狞。你痛恨那些翻出它们的人,可你又深深知道:那些东西其实一直都在下面,或者下下面,一直都在......
电影《寄生虫》里一直在下面,一直在下下面...的真相。
如果电影到这里便结束,母亲最终上了庭审台,母子都得到相应惩罚,那还不是奉俊昊。
其实直到这里,奉俊昊对“母亲”的解构还没完,接下来更为深刻:
为了找寻“真凶”,这位母亲主动联系儿子唯一的好友,也是自己最看不惯的坏小子,并一度怀疑“真凶”是这个坏小子。
可正是因为这个坏小子,这位母亲才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多么渴望证明自己的独立,多么渴望摆脱母亲对他的束缚,又是多么希望能够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男人”。
因为要证明自己的独立和“男人气概”,这个有些弱智的儿子才会误以为杀人才是英勇,才会在误伤了女孩后,还坚持把她拉到了楼顶,只为让所有人看见自己是多么英勇,这样的行为才导致女孩最终死亡。
如果说棒杀拾荒老人,是这位母亲为了儿子丧失理智的行为,那么当她发现:
正是因为自己的束缚,才导致儿子如此荒唐的“英勇”行为时,才是对这位母亲的致命一击。
原来:真正的凶手,是自己!
还在说“无条件地爱”吗?
“无条件”的背后,其实是无数个没有说出口的——“按我的要求去活”的“条件”,一旦被爱者不能满足,爱者会一次次强调自己的无私,再一次次强调被爱者的自私。
当“无条件”被解构,看见的是更隐蔽、更苛刻的“条件”。
当“无私”被解构,看见的是不自知的、更深层的“自私”。
03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看奉俊昊的电影,全程有一种不安的挣扎。
在《寄生虫》里,是贫与富的对立挣扎;在《母亲》里,是“无私”与“自私”的对立挣扎。
可《道德经》早就告诉过我们: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当一个女人孕育生命时,恰恰是她理解这一“天机”的最好时刻:
因为她孕育过生命,她更能觉察另一个生命的内在需求,并奉献自己给予另一个生命滋养,她更能够脱离外在的肤浅与世故,直达真爱;
但同时,也正是因为她孕育过这个生命,她把一切给了这个生命,让她更容易陷入占有的执念中无法自拔,让她更容易在索取回报中忘却真爱。
所以,只爱另一个自己生育的生命,还是只爱自己。
唯有一个女人将她对一个生命的“本能奉献”,延伸为万事万物时,她成为万物之母;
唯有一个女人将她对一个生命的“无条件地爱”,延伸为万事万物时,她成为万人跪拜的“观音菩萨”。
她最终“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她的孩子也能在她对万物万物的滋养中成就自我,她最终成为真正的“母亲”。
奉俊昊在这部电影的末尾,来了个神来之笔:
知道真相并杀死了唯一证人的母亲突然接到警局通知,说已经找到真凶了,是另一个弱智小子。
警察把这个弱智小子带到了母亲面前,而这位母亲没有半点欣喜,而是问了一句话,一句让众人皆意外的话:
“妈妈还在吗?”
弱智小子摇头。
看到这个摇头,这位母亲忍不住大哭。
她为什么哭?
因为她的眼里,第一次有了另一个——生命。而这个生命,并非自己的儿子。
不是生了孩子的女人,才叫母亲;而是能够滋养他者的人,才叫母亲。
对于电影中的母亲来说,这是一个看似那么渺小,却来自内心深处最伟大的突破。
因为这个突破,电影可以结束。
母爱,是世间真爱的代表,而真爱是:不偏不倚,不即不离。
真爱没有“爱某些人,不爱某些人”之说,要么爱,要么不爱,要么成为万物的母亲,要么依旧孤家寡人一个,没有中间层次,中间层次都是人为定义。
我怎能不去爱,
如果万物都是我怀里的孩子。
因此,我成就万物,万物也成就我,
我是——母亲。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叫母亲?这个母亲节你打算怎么过?5月10日(周日)晚20:00,禅说电影全国20城联动,共同云观经典电影《中央车站》。欢迎你的加入,与我们一起见证“一个女人到母亲的蜕变之旅”:想要看电影《母亲》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