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踏上了音乐学习之路。很多父母家长都把音乐教育作为他们子女的重要培养内容。但由于整个音乐教育培训行业水平参差不齐,加上音乐本身也属于一种抽象难懂的学科,所以很多朋友都在万般无奈下选择了中途放弃。
今天笔者给大家分享一些音乐学习中的误区,让大家顺利避开学习误区。同时,也将给出一些辅助学习方法,让你成功突破学习瓶颈。
1.乐器选择错误
几乎所有的人学音乐的必经之路就是乐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个得心应手、适合自己的乐器,无疑对音乐成长道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盲目地跟风选择钢琴、吉他等热门乐器,一旦出现厌烦心理后,很容易半途而废。所以,选择乐器要综合考量自己的自身条件,比如:
手指特别短的尽量避开类似钢琴这种需要大跨度的乐器;手指不灵活的人尽量选择类似古琴这种相对缓慢演奏的乐器;肺活量小的人尽量避开选择吹奏类乐器;节奏感差的人尽量避开选择打击乐器。选对一个适合自己的乐器,可以让自己始终保持有学习和进阶的新鲜感。这样才可以持续不断地坚持学习下去。
2.乐谱依赖性太强
音乐初学者最大的烦恼莫过于乐谱的背诵和寻找了。学乐器时有乐谱自然是好事情,但更多时候,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美妙的音乐时,乐谱都不是随时随地就能找到的。所以我们在有乐谱可以依赖的同时,也应该去思考一下没有乐谱时该如何应对。
这就需要平时多多地练习听音了。总的来说,听音其实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找对方法,几乎每个人都能练就一双超级耳朵。笔者分享一种超简单的练习方法:钢琴任意处找3颗相邻的黑键,由一个同伴来敲击这3颗黑键中的任意一颗,然后你依靠听觉去找出答案。不出意外,基本上所有人都能成功。等到练习熟练以后,把琴键的范围慢慢扩大,最后扩大到整个钢琴88个琴键的区域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成功了!
3.慎重选择教材
现在都年了,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成熟的音乐视频、语音、直播等教材。乐理、乐器、编曲、扒带、混音、声乐、录音、作曲等几乎你能想到的和音乐相关的知识点都能在网络上找到。
鉴于音乐是一种感官听觉艺术,那么网络上的视频、音频教材,显然会让人更加形象和深刻地理解音乐。至于那种教材书籍,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用,但严肃、古板的书面语教学内容,确实对音乐初学者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所以还在为看不懂书上教的什么乐理知识苦恼的朋友,赶紧去搜视频教学吧。
4.逻辑悖论
有一个几乎所有初学者都会忽略的问题:音乐是一个感性的东西,学习的时候更多地应该从数理化那种理科逻辑思维中脱离出来。比如初学者学到三和弦这个版块的时候,都会涉及到大三和弦跟小三和弦。理科思维的人大多都会这样来记忆:
大三和弦(大三度+小三度);小三和弦(小三度+大三度)。等到一段时间过去以后,就会忘记和犹豫不决,到底哪个是放在前面的。如果用音乐感性地思维去学习,可以让你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比如这样来记忆:
大三和弦听觉上是属于大气、明亮、刚正的和弦;小三和弦听觉上是属于忧郁、阴暗、诙谐的和弦。用这种听觉上的感官思维去重新学习和定义音乐,学起来轻松很多。下面是笔者用钢琴弹奏的和弦示范,大家可以用情感属性来体会一下两者的区别。音频前一个是大三和弦(明亮),后一个是小三和弦(幽暗)
和弦00:07来自俣娱乐5.记忆力太差
很多初学者都会遇到一个难题:谱子背不下来!确实,一个谱子背不下来,在乐器上是很难下手的。很大一部分人最终放弃学音乐,都是由于这个原因。但其实有很多方法是可以规避记忆缺陷这个问题的。笔者这里给出几个解决办法:
多练习听音,把记不住的内容,用自己耳朵听出来,避开背谱。强化乐理,那些贝多芬肖邦复杂的曲子也是建立在乐理基础写的,分析清楚其中的和声织体、和弦结构、作曲动机。让理论带领记忆来走。换个其他简单的曲子,等积累的曲子多了,为了获得成就感,再难的曲子也能啃下来。6.课堂需求≠自身需求。
在大班化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会偏向于大多数。比如音乐课上的视唱练耳,老师会弹一个国际标准音,然后再弹一个测试音,让大家辨别测试音的音高。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和弱势。可能对于某些听音功力强大的学生来说,听这种单音测试如同小儿科,于是就沾沾自喜。殊不知音乐听音练习上远不止听单音这么简单。
针对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多方面地强化自身的听音练习:单音、音程、3和弦、7和弦、9和弦、11和弦、13和弦、琶音织体等都是可以练习的内容。
结语:
以上是笔者罗列的一些音乐学习中的大坑,学会合理地规避这些大坑,可以让你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另外,如果要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笔者也给出了一些辅助提高的训练点,多练习多尝试,可以使你在音乐道路上自由翱翔。
多练习记谱能力多练习即兴乐器能力多练习和声编配写作多利用音乐软件来辅助学习多听歌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