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能

治愈白癜风光疗费用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1008.html

第一节 望诊

  (一)望面色的影响因素   1.光线   自然光线or无色灯光   2.昼夜   昼——卫气浮于表——光泽外映   黑夜——卫气沉于里——隐约内含   

  3.情绪   喜——面赤,怒——面青,   忧——色沉,思——面黄,   悲——泽减,恐——面白。   4.饮食   酒后面红目赤;饱食荣润光泽;过饥泽减而少气。

  (二)诊察小儿指纹   家属抱小儿向光,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右手拇指的侧缘蘸少许清水,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Q;桡侧?尺侧?),使指纹显露,在三关(哪三关)的部位观察指纹的形色变化。      

  (三)观察舌象   顺序:舌尖-舌中-舌侧-舌根      舌体的色质----舌苔。   特殊现象,舌苔和舌体变化不一致:舌体淡白,苔黄腻,淡白——虚寒,而苔黄腻——湿热。矛盾   舌质反映正气,舌苔反映病邪——脾胃虚寒而感受湿热之邪。本虚标实,寒热错杂。

第二节 闻诊

  从咳声分辨病证的性质:   辨虚实、寒热、邪气、脏腑等   1.咳声重浊沉闷而有力者——寒痰湿浊停聚于肺——实证。   2.咳声轻清低微而无力者——久病肺气虚损所致——虚证。   3.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出者——热邪犯肺——热证。   4.咳有白痰,量多易出者——痰湿阻肺——实证。   5.干咳无痰或少痰——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6.顿咳=百日咳——儿科,风邪与痰热搏结。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   7.白喉——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疫毒攻喉所致。

第三节 切诊

  (一)选指:   食指、中指和无名指,   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      

  (二)布指   先中指——掌骨内侧的桡动脉——定关位,再食指定寸位,无名指以定尺位。   依据病人高矮、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做适当疏密的调整。   小儿一指定三关。   

  (三)运指   运指指医生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的方法。      1.举————轻指力——浮取。   2.按——重指力按至筋骨间——沉取。   3.寻——不轻不重,或前后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中取。   4.总按——三个手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   5.单按——用一个手指诊察寸关尺的某一部脉象。

第四节 拔罐

  (一)拔罐方法      1.留罐法   吸定,留置。一般为10~15分钟。

  2.走罐法      走罐法=推罐法=拉罐法。   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拔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   特点: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      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多次。   特点: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不宜留罐的部位,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刺络拔罐法。   消毒——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出血——吸罐。   量:少则几滴,多则3~5mL。留置10~15分钟。   特点:热证、实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痤疮、丹毒、扭伤、乳痈等。

  (二)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适应症: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痛经、中风偏枯、瘀血痹阻等。防病保健、解除疲劳。

  (三)拔罐的注意事项   1.动作稳、准、轻、快;体位舒适,拔罐后不要移动体位;罐间距离不宜太近;避免碰压针柄;留罐过程中若疼痛可放气或立即起罐;起罐时不可强拉或旋转。2.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处容易脱落。3.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4.小心烫伤。水泡: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较大的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烫伤油等,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5.禁忌: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自发性出血倾向的疾患、高热、抽搐等。

第五节 常用针灸腧穴

     穴位,定位,主治   主治构成:近治+经络循行+特殊功效

  1.列缺头项寻列缺   腕掌侧远端横纹   上1.5寸,拇短伸肌腱和   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斜等头面部疾患;③手腕痛。   

  2.少商   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①咽喉肿痛、鼻衄等肺系实热证;②高热,昏迷,癫狂;③指肿,麻木。   

  3.商阳   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③手指麻木。   

  4.合谷面口合谷收   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③热病无汗或多汗;④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证;⑤上肢疼痛、不遂;⑥牙拔   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   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5.曲池   在肘区,屈肘成直角,   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凹陷处。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眩晕;④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⑤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⑥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⑦癫狂。   

  6.肩髃   在三角肌区,   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   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①肩痛不举,上肢不遂;②瘰疬;③瘾疹。   

  7.迎香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①鼻塞,鼻衄,鼻渊;②口,面痒,面肿。   

  8.四白   在面部,眶下孔处。   ①目赤肿痛,目翳,近视;②口,眼睑瞤动;③头痛,眩晕,面痛。

  9.地仓   在面部,口角旁约0.4寸(指寸)。   口、流涎、面痛等局部病证。   

  10.下关   在面部,   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   切迹之间凹陷中。      ①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眼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11.天枢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12.犊鼻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①膝肿、疼痛、屈伸不利。②下肢痿痹。

  13.足三里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心悸、眩晕、癫狂等心、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14.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缘后际。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病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眩晕;⑤下肢痿痹;⑥湿疹,荨麻疹。   

  15.阴陵泉   在小腿内侧,   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   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等脾湿证;②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等泌尿系统疾患;③膝痛、下肢痿痹等下肢病证;④阴部痛、痛经、带下、遗精等妇科和男科病证。   

  16.血海   在股前区,   髌底内侧端上2寸,   股内侧肌隆起处。      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②湿疹,瘾疹,丹毒,皮肤瘙痒。   

  17.通里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18.神门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   

  19.后溪         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癫狂痫。

  20.听宫   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③癫狂痫。   

  21.风门   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①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证;②项强,胸背痛。   

  22.胃俞   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肠疾病。

  23.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头晕、耳鸣、耳聋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④腰痛;⑤慢性腹泻。

  24.委中   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等急症;③丹毒,皮肤瘙痒,疔疮。   

  25.秩边   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癃闭;③便秘,痔疾。

  26.承山   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27.昆仑   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②癫痫;③滞产。

  28.至阴   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29.涌泉   足底第2、3趾蹼缘与   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   凹陷中。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等急症及神志病证;②咯血、咽喉肿痛、喉痹、失音等肺系病证;③大便难,小便不利;④奔豚气;⑤足心热。   

  30.太溪   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系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31.内关   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系病证;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偏瘫,眩晕,偏头痛;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肘臂挛痛。   

  32.支沟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暴喑;③胁肋疼痛。   

  33.外关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胁肋痛;④上肢痿痹不遂。   

  34.翳风   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斜、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③瘰疬。   

  35.角孙   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①头痛,项强;②目赤肿痛,目翳;③齿痛,颊肿,痄腮。

  36.风池   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①头痛、眩晕、失眠、中风、癫痫、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感冒、热病、口眼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鼽衄、咽痛等五官病证;④颈项强痛。   

  37.环跳   在臀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①腰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38.阳陵泉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麻木;③小儿惊风。   筋会阳陵泉   

  39.悬钟   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①痴呆、中风、半身不遂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脚气。   

  40.太冲   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疏肝解郁   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难产等妇科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41.腰阳关   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   

  42.命门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43.大椎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44.百会   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①痴呆、中风、失语、瘛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症等心脑及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③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45.神庭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①癫狂痫,不寐,惊悸;②头痛,眩晕,目赤,目翳,鼻渊,鼻衄。

  46.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点处。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④闪挫腰痛。   

  47.印堂   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48.中极   脐中下4寸。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止、带下等妇科病证。   

  49.关元   脐中下3寸   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⑦保健灸常用穴。   

  50.气海   脐中下1.5寸。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证;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⑥保健灸常用穴。   

  51.神阙   在脐区,脐中央。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④保健灸常用穴。不可针刺   

  52.中脘   脐中上4寸。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疾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③癫狂痫、脏躁、失眠等神志病。   

  53.太阳   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面痛。   

  54.十宣   在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1.腧穴的定位   练习   

     

  

  

  

     

     

  

     

第六节 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

  (一)晕厥   1.辨证要点      病因:气血不足、恼怒等因素有关。   病位:脑,与肝、心、脾关系密切。   病理:体质虚弱或情志过激,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气血运行失常,导致晕厥的发生。   临床表现: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丧失。   突然昏仆,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者,为虚证;   素体健壮,偶因外伤、恼怒等致突然昏仆,兼呼吸急促,牙关紧闭,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者,为实证。   (辨虚实)

  2.治法   苏厥醒神。   督脉。

  3.处方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足三里。   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实证配合谷、太冲。   方义:水沟、百会为督脉经穴,为醒脑开窍之要穴;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醒神宁心;足三里补益气血。   4.治疗操作   毫针虚补实泻法。

  (二)虚脱   1.辨证要点      病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   病理:损伤气血津液,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能供养全身所致,甚者可导致阴阳衰竭——亡阴亡阳。   临床表现:   亡阳:面色苍白,汗出淋漓,神情迟钝,四肢厥逆,少尿或二便失禁,甚则昏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大汗淋漓,汗清稀而凉,手足冷,舌质胖,脉细无力或芤大;寒   亡阴:汗出黏而热,手足温,口渴,脉细数无力者,为亡阴。热   (辨亡阴亡阳)

  2.治法   回阳固脱,苏厥救逆。   督脉、手厥阴心包经。   3.处方   主穴:素髎、水沟、内关。   配穴:亡阳配气海、关元、足三里;亡阴配太溪、涌泉。昏迷者配中冲;肢冷脉微配百会、神阙。   方义:素髎属督脉,可升阳救逆,开窍醒神,升高血压;水沟为急救要穴;内关可宁心安神。   4.治疗操作:素髎、水沟毫针泻法;内关毫针补法。

  (三)抽搐   1.辨证要点      病因:   六淫疫毒、暴怒、头外伤、药物中毒、失血伤津。   病位:脑,累及于肝。   病理: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筋脉失养,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发为抽搐。   临床表现:四肢抽动,甚者伴有意识丧失,或伴有口噤不开,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外感抽搐多为实,内伤抽搐多为虚;抽搐有力者为实,抽搐无力者为虚。   起病急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洪数者,为热极生风;兼壮热烦躁,昏迷惊厥,喉间痰鸣,舌红,苔厚腻,脉滑数者,为痰热化风;手足搐搦,兼露睛,脉细无力者,为血虚生风。(辨虚实)

  2.治法   息风止痉,清热开窍。以督脉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水沟、合谷、太冲、阳陵泉。   配穴:热极生风配曲池、大椎、中冲;痰热化风配内关、丰隆;血虚生风配血海、足三里。神昏不醒配十宣、涌泉。   方义:合谷、太冲“开四关”是息风定惊的首选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阳陵泉为筋会。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少商、十宣、中冲点刺出血。

  (四)痛经   1.辨证要点      病位:胞宫,冲任,与肝、肾关系密切。   病理:外邪客于胞宫,或情志不舒等,导致气血滞于胞宫,冲任瘀阻,“不通则痛”,为实证;多种原因导致气血不足,冲任虚损,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为虚证。

  临床表现:   疼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以绞痛、灼痛、刺痛为主,疼痛拒按,月经量少,质稠,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缓者,为实证;   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以隐痛、坠痛为主,喜按喜揉,量少色淡或色黯者,为虚证。   (辨虚实)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缓,伴有乳房胀痛,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为气滞血瘀;   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量少色黯,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   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无力,为气血虚弱;   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月经色黯量少,伴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为肾气亏损。(辨气血)

  2.治法   (1)实证: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2)虚证: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1)实证   主穴: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   配穴: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   方义: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可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治痛治血,取之能行气活血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

  (2)虚证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血虚弱配气海、脾俞;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   方义:关元为任脉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益肝肾,温养冲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功擅补益气血;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健脾益气养血。三穴合用,可使气血充足,胞宫得养,冲任自调。

  3.治疗操作   (1)实证:毫针泻法,寒凝者加艾灸。   (2)虚证:毫针补法,可加灸。

  (五)内脏绞痛   1.辨证要点   (1)心绞痛   病因:   心绞痛常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   饮食不当、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位:心,与肝、肾、脾、胃有关。各种外邪或脏腑内伤,导致心脉不通,或心脉失养,心络不畅,均可导致心绞痛的发生。   

  心前区突然发生的压榨性疼痛,伴心悸、胸闷、气短为特征。   七情诱发,胸闷,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烦躁,脉弦紧,为气滞血瘀;遇寒诱发,唇甲青紫,心痛如刺,心痛彻背,舌质紫黯脉涩,为寒邪凝滞;胸中痞闷而痛,痛彻肩背,喘不得卧,喉中痰鸣,舌胖苔腻脉滑,为痰浊阻络;   面色苍白或表情淡漠,甚至心痛彻背,大汗淋漓,气促息微,四肢厥冷,唇甲青紫或淡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微,为阳气虚衰。

  (2)胆绞痛      病因:   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蛔虫阻滞等因素有关。   病位:胆,与肝关系密切。各种因素导致胆腑气机壅阻,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   右上腹胁肋区绞痛,阵发性加剧,或痛无休止。   突然作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区,兼恶心呕吐,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肝胆湿热;   兼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脉弦者为肝胆气滞;突发剧烈绞痛,有钻顶感,呈阵发性,脉紧者,为蛔虫妄动。

  (3)肾绞痛      病因:湿热邪气。   病位:肾,与膀胱、脾关系密切。   病理: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降失利,导致肾绞痛。肾结石

  临床表现:   剧烈腰部或侧腹部绞痛,或阴部急胀刺痛,多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或排尿困难,或淋沥中断,或出现血尿。   突发绞痛,疼痛从后腰肾区向腹部、同侧阴囊、大腿内侧放射,兼小便时有中断,尿血,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者,为下焦湿热;   尿痛已久,兼排尿无力,小便断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为肾气不足。(辨虚实)

  2.治法   (1)心绞痛: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2)胆绞痛: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主。   (3)肾绞痛: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足太阴经穴与背俞穴为主。

  (1)心绞痛   主穴:内关、郄门、阴郄、膻中。   配穴:气滞血瘀太冲、血海;寒邪凝滞配神阙、至阳;痰浊阻络中脘、丰隆;阳气虚衰心俞、至阳。   方义:内关为络穴,通阴维脉,能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郄门、阴郄分别为手厥阴经和手少阴经郄穴,活血、缓急、止痛;膻中为气会,可疏调气机。   (2)胆绞痛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日月。   配穴:肝胆气滞配太冲、丘墟;肝胆湿热配内庭、阴陵泉;蛔虫妄动配迎香透四白。   方义: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阳陵泉为足少阳经之下合穴,可利胆止痛;胆俞为胆之背俞穴,日月为胆之募穴,俞募相配,疏调肝胆气机,共奏疏肝利胆之功。   (3)肾绞痛   主穴: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阴陵泉。   配穴:下焦湿热委阳、合谷;肾虚气海、关元。   方义:本病病位在肾与膀胱,肾俞、膀胱俞为二者的背俞穴,可助膀胱气化,清利下焦湿热,达调气止痛的目的;中极为膀胱募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鼓舞肾气,利尿通淋;阴陵泉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3.治疗操作   (1)心绞痛:毫针泻法。寒证、虚证加艾灸。   (2)胆绞痛:毫针泻法。日月、胆俞注意针刺方向:勿深刺。   (3)肾绞痛:毫针泻法。

  (六)牙痛   1.辨证要点   病因:外感风热、胃肠积热或肾气亏虚有关,常因遇冷、热、酸、甜加重。   病位: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分别入下上齿,故本病与胃、肾关系密切。外邪与内热等因素均可伤及龈肉,灼烁脉络,发为牙痛。      临床表现:起病急,牙痛甚而龈肿,伴形寒身热,脉浮数者,为风火牙痛;牙痛剧烈,齿龈红肿或出脓血,口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洪数者,为胃火牙痛;起病较缓,牙痛隐作,时作时止,牙龈微红肿或见萎缩,齿浮动,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虚火牙痛。

  2.治法   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3.处方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配穴:风火牙痛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配内庭、二间;虚火牙痛配太溪、行间。   方义:手足阳明经分入下上齿,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可清阳明之热,为治疗牙痛之要穴;颊车、下关属局部取穴,疏泄足阳明经气,消肿止痛。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2分钟。虚火牙痛者,太溪可用补法。

  (七)高热   1.辨证要点      病因:外感风热、暑热或温邪疫毒等因素有关。   病位:卫、气、营、血。各种邪毒侵犯机体,或导致肺失清肃,或内入气分,或内犯心包,或内入营血,郁而发热,引起高热之症。   临床表现:体温升高39℃。高热恶寒,兼咽干,舌红,苔黄,脉浮数者,为风热表证;兼咳嗽,痰黄而稠,脉数者为肺热证;高热汗出,兼烦渴引饮,舌红,脉洪数者,为气分热盛;高热夜甚,兼斑疹隐隐,衄血,舌绛,甚则出现神昏谵语,抽搐者,为热入营血。

  2.治法   清泻热邪。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井穴为主。   3.处方   主穴: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十二井。   配穴:风热表证配鱼际;肺热证者配少商、尺泽;气分热盛者配内庭;热入营血者配曲泽、委中、中冲、内关、十宣;神昏谵语配水沟;抽搐配阳陵泉、太冲。   方义:大椎属督脉,退热要穴;曲池配合谷清泻阳明实热;外关通于阳维脉,宣达三焦之气,疏散风热;十二井点刺之可泻热安神。   4.治疗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十二井、十宣可点刺出血。

  考法:   Q:简述心绞痛的针灸治疗?   Q:简述痛经实证的针灸治疗?

第七节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一)晕针      1.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沉细,甚则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2.处理   ①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②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③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④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应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二)滞针   行针时或留针期间出现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病人则感觉痛剧。   (原因:肌纤维缠绕。)   1.临床表现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勉强捻转、提插痛不可忍。   处理   ①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造成者,嘱其不要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   ②医者在局部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缓解肌肉的紧张。   ③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三)弯针   1.临床表现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针刺部位疼痛。   2.处理   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轻微弯曲——慢慢将针起出。弯曲角度过大——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顺势分段退出。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针断。

  (四)断针   1.临床表现   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露在皮肤上面,或全部没入皮下。   2.处理   切勿变动原有体位。   残端部分显露于体外——镊子将针起出;   若断端与皮扶相平或稍凹陷于——左手拇、食两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五)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1.临床表现   针孔出血,针刺部位肿胀   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2.处理   轻者不必处理。   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24小时内冷敷止血,24小时之后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   

  (六)创伤性气胸   所有内容同西医学气胸的诊治   1.临床表现   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冷汗,烦躁,恐惧,血压下降等危急现象。   检查: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肺脏叩诊呈过清音,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气管向健侧移位。X片检查,可见肺组织压缩。病情轻,出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疼痛、呼吸困难。

  2.处理   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密切观察病情,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抗感染等治疗。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   对严重病例,如发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需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抗休克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oxinkeji.net/byjc/115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