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有自己的节奏,能力也有大小。但只要不厌学,就能够一直成长进步,人生都不会太差。
写这篇东西的起因,是和一位博友聊天儿。博友说我养育然宝的过程一定非常美妙。我同意博有点观点,小家伙的成长过程可以说非常顺利,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经常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家长向我询问育儿经验。以我好为人师的性格,我多半也会毫无保留地说自己的观点和实践经历。给别人介绍经验吗,当然都是挑自己做得好的说了。其实,我自己举得反思一下育儿路上的一些教训,可能对后来的家长更有用。
作为英语老师,可能对然的培养中,做得最不好的就是英语了。当然这里面有一些客观原因,但确实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客观来说,然在语言上面是很有天赋的。虽然说话比较晚(1岁6个月),但开口没几天就能说完整的话,不到两个月语言就突飞猛进地发展。而且然一开始说话就发音清晰,几乎没说过“儿语”。对于英语,然接受能力也很强。小学一年级开始和几个小朋友和我一起学《剑桥少儿英语(预备级)》,也就是零起点。到二年级上学期就背了我写的英语演讲稿去参加比赛了。那篇稿子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并不简单,而且那时候我没时间,就是教然读了几遍,然后就用MP3把稿子录下来,然自己在上学课间的时候听着录音把稿子背下来了。
但可能问题也出在这里。然参加比赛顺利进入了复赛,为了更好的准备,我给然报了课外班。这个课外班是比赛主办方推荐的,全外教课。等报了名,我才知道这里不准家长旁听。第一节课下来,然就说听不懂。我问老师情况,外教说这孩子语音很漂亮,慢慢跟着,能跟上。所以我劝然继续在班上跟着。
这里面就是我犯的第一个错误,过度拔高。然的语言天赋是不错,但当时那个班级对于然来说程度还是太高了。虽然小家伙最后也勉强能够跟上课程的进度,但对英语课外班产生了心理阴影,从此再不上英语课外班了,谁劝都不行。
不能在课外班学,那就自己在家里学吧。所以,然还是和其他同院的小伙伴们在家里上英语课。但接着问题又来了。然的语言接受理解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孩子,这是事实,不需要回避。这个时候我就必须有所取舍,结果就是只能舍了自家的孩子。所以,然和小伙伴们上课5分钟,听完今天的内容,就回自己房间做自己的事情去了。再后来,学的东西多了,不可能在上课一开始把要学的内容都讲完,小家伙就开始了自学模式。具体就是,我给其他孩子上课,然在自己房间里自学我给布置的学习任务。在课间休息10分钟的时候,我再到然房间给然答疑解惑。一直到四年级的时候,有个初一的孩子来和我学英语,然才找到了可以同步学英语的小伙伴。
就是这两次失误,然在四年级第一次考8少的时候,英语很多题都看不懂。到5年级再考8少的时候,英语终于能看懂题,大部分也能答了。但然对英语的兴趣始终提不起来。然后在少儿班,班里的孩子英语水平都很高,然一直都处在追赶的状态。一直到高考也只考了+,还是没能完全追上其他同学。到了大学,也对英语没什么兴趣,就是按要求学完了。对英语的兴趣还没有对法语兴趣的十分之一。
啰啰嗦嗦写了一堆,其实我想说的就是育儿路上特别容易掉的一个大坑:揠苗助长。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教育专业的我,不是不知道,但还是在这方面栽了大跟头。人还是难免虚荣的,觉得自己的孩子比较聪明,就认为可以跳跃式发展。但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育儿,一定会出问题。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导致孩子厌学。我认为,对于一个孩子成长来说,没有比厌学更可怕的了。这里的“厌学”,不仅仅是指不愿意去学校上学,而是说孩子对任何新事物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很多孩子沉迷游戏,为什么?因为总有一款游戏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还比如小视频,为什么都喜欢看?因为不用太动脑子就能收获满足。这些都是因为,曾经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和满足,但就是因为家长或其他人给他们设定了他们努力也够不到的高度,让他们失去了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和满足的能力。
也是这几天,和博友聊天儿,我说:“只要孩子不厌学,成绩差没关系。”只要孩子们对知识还有渴望,不厌学,所谓的成绩“好坏”真的不重要。每个人成长都有自己的节奏,能力也有大小。但只要不厌学,就能够一直成长,一直进步,人生都不会太差。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