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中国抗癌成功第一人,将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素来以高质高产著称,作品畅销海内外。

年,凌志军突如其来地被诊断为“肺癌晚期、脑部肿瘤”。自此,他的生命被判了“死刑”,缓期三个月。

可是五年后,未经化疗的他,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成为中国抗癌成功第一人。

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凌志军以亲生经历告诉世人:我们需要用更加客观的视角重新认识癌症,切莫因病急过度治疗,而是理性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并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肺癌晚期,看病遇冷

年2月7日深夜,新书《中国的新革命》完稿,凌志军合上笔记本,带着疲惫昏沉而睡。

可没过多久,一阵突如其来地眩晕感将他击醒。持续地恶心、头痛、天旋地转,让这个平日里几乎没有得过病的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

医院检查。等了半天片子的他,殊不知自己的生命已被判了重刑。

看片子的医生嘴里嘀咕着:“脑子里有,肺里有,肝上也有。”

凌志军心里咯噔了一下。

“活不过3个月了。”医生没有多说,直接扼杀了这个话题。因为胶片显示,凌志军的颅内发生两处病灶,肺癌、脑瘤的概率为98%,基本宣判为肺癌晚期。

和大多数病人一样,在变故忽然而至时,凌志军眼前闪动的,也是惨淡的光。“肺癌”这两个字眼,凌志军已是非常熟悉。

年,30岁的凌志军通过自学,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他将这一份激动喜悦分享家人之时,母亲却哭着回应他:你爸得了肺癌,快要不行了....

这是凌志军第一次对癌症有了实感。看着父亲在放疗、化疗的痛苦中循环,凌志军也心如刀绞。可是,穷尽了所有的办法,林父还是很快地离开了。

而现在,如同历史复刻,凌志军感觉自己一眼就能望到生命的尽头。

他开始四处求医。有朋友医院,并推荐了一位有声望的专家。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路途,医院楼道又来回踱步中等待了三个小时。

医院下班,凌志军终见到了专家。然而专家只是看了他一眼,转而看向片子又与对面的年轻医生交谈起来,凌志军与妻子则站在一旁不知所措。

几分钟后,凌志军试图叙述起自己突如其来的症状,甚至提高了音量,可专家却因谈话被打断挂出了一脸不高兴。

身旁焦灼地妻子也终于忍无可忍上前就问:“脑子里的东西和肺部病灶有没有关联!”妻子担心如果脑瘤是肺癌扩散引起,那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专家连抛两个问号,“你想让它有联系?是吗?”之后,是凌志军和妻子长久地沉默。

那天,夫妻俩到最后都没有得到明确结论,专家只是告诉他们脑部的瘤有2.5厘米×2.3厘米大,需要马上进行开颅手术。

听到开颅,凌志军有些抵触,向其询问有无其他途径以及不手术的后果。专家终于看向了他:“不手术?那就等着呗!”

“等着”,即“等死”,这一次的看诊体验,加剧了凌志军对治疗地消极态度。

他打心底觉得医生对于病人的影响力是压倒性的,他们的冷漠远比检验结果与疾病折磨更让人绝望。

此后辗转医院,看过内科、外科,中医、西医……每个专家都说不清脑瘤是否为肺癌转移,但都表明肺癌已确切无疑,除了化疗、手术,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案。

凌志军也开始犹豫要不要听从医生的建议,而后像父亲一样化疗、手术,最后死去。

只做手术,不做化疗

恐惧与焦虑之际,一线曙光竟悄然从大洋彼岸照来。在国外学医的表妹得知哥哥患癌晚期后,让他准备一套完整的核磁共振和CT资料,以便她联系到国外几位癌症专家进行联合会诊。

两天后,妹妹向凌志军转述了外国专家的会诊经过。

在一间拥有硕大读片器的房间,医生们将他的九张脑部胶片依次排开,悬挂半面墙壁。随后拿起放大镜仔细阅片,同时认真听凌志军妹妹讲述发病经过,对于他们认为很重要的细节不厌其烦地反复询问,然后回到那些胶片旁,重新依次查阅。

整个过程持续大约60分钟,然而仍没有完,他们又把胶片的数码文本拷贝到电脑上,经过放大处理后再来比照。

商讨诊断后,国外医生得出的结论竟别有不同:脑部病灶50%不是肿瘤,或者只是良性肿瘤;脑部病变和肺部病变关联性不大。

专家告诉他,美国人普遍认为癌症不是绝症,而是一种慢性病。其中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可以根治,剩下的通过有效治疗能够长期生存。

凌志军感到震惊,在搜索大量资料后,他发现似乎有理,因为在最近10年里美国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遏制。

于是,经过理性的综合分析,凌志军大胆地做出一个的决定:只做手术,不做化疗。

从这时起,他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以生命为赌注的赌博。

年,凌志军切除了左肺最严重地方的恶性肿瘤,但是拒绝了切除脑瘤的治疗方案。

手术后,凌志军按照自己的计划办理了出院手续,更是在出院的时候拒绝了医生提出的化疗和放疗建议。医院开出的一大堆抗癌药,凌志军一片也没带回家。

种种做法让医生都摸不着头脑。但在他看来,这些药物在围剿自己体内残存的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破坏自身免疫系统。

从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

凌志军开始尝试用纯自然的方法恢复自己的体能。比如,每天步行5公里、日光浴、深呼吸……

除此之外,从饮食和起居习惯开始,凌志军重启了自己的生活。患病之前,他还是个“工作狂”,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一周7天,没有节假日。

得知肺癌晚期的时候,看见保安、清洁工时,凌志军还冒出过这样的想法:如果有机会从头来一次,让我从保安、清洁工干起也行,按时上下班,生活也规律。

但冷静下来,凌志军觉得不太现实,他不再抱怨,而是积极调整好心态,主动将生活节奏舒缓下来。

开胸手术后,凌志军去了苏州疗养,没几天胸闷和咳嗽就减轻了,5个月后,咳嗽已经消失。

每天七点钟,凌志军会准时起床,吃早饭,上半个小时的网;之后,他会来到户外,裸露50%的皮肤晒太阳。按照凌志军的想法,就算这样不能补充维生素D,也能享受生命再次被阳光照亮的感觉,生机而有活力。

他最喜欢去的是离家三里地一座柳阴环抱的公园。过去他总是匆匆从围墙外走过,患病后第一次走进去,眺望碧海和蓝天,这才发现咫尺之外竟有这样一个从容恬静、无物无我的世界。

午饭后,凌志军会睡午觉。随后3点起,喝茶1个小时,再出去散步。晚饭后再看一会儿电视,就睡觉。

简单的吃、喝、拉、撒、睡,构成了凌志军的一天,但不同的是,细节方面处处充满讲究。

比如吃得要足够杂,足够粗,足够素,足够天然;每天要喝2.4升水;养成排泄规律,同时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和多少;每日睡眠长度大于8小时……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距离医生们说的“三月大限”越来越近,但凌志军没有闻到一点死神的气息。相反,良好的身体感受与呼吸的逐步畅快,他感觉到的是死神离他越来越远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经过检查,凌志军脑内的占位有了回缩的迹象,而肺部的阴影也减少了许多。凌志军感到振奋,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试错成功,这无疑给凌志军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年3月15日,距离查出癌症已过去五年,凌志军进行了新一轮的全面复查。

在反复确认自己的检验报告后,他的手不自觉地颤抖,开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癌胚抗原处于正常值范围;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

这些全都表明,他获得了重生!

写书传授经验,生活向阳而生

“我明白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尚在,但我再也不会谈癌色变。死神是天堂里的最后一位天使,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后一个礼物。”经历癌症,凌志军多了太多的勇气与信心。

抗癌成功后,他重新回归创作,不过与之前的所有书籍不同,这一次,他决定记录自己的抗癌经历,让更多的癌症患者能够理性的看待疾病,战胜疾病。

他在书中将自己的抗癌经验总结为了“康复九策”:

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不过度治疗;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不抢时间,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注重“吃喝拉撒睡”;早睡早起,不熬夜;深呼吸;多晒太阳;修炼好心情;没事多步行。

这些有别于医疗体制中的治疗与药物作用。而第一条不过度治疗,是医院的所见所闻中得出的最深感悟。

凌志军清楚地记得,上海抗癌协会的一次年会中,位国内外专家对肿瘤的过度治疗达成共识:

目前我国有80%的癌症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全球肿瘤患者有1/3死于不合理治疗;因为过度治疗的盛行,癌症患者的死亡率上升了17个百分点。

凌志军也清楚地记得,一位同行曾不幸患上淋巴癌。他一次又一次地化疗,而他那个时候白细胞降到零,意味着身体无免疫功能了。在“更大剂量的一次化疗”后,这位同行离开人世。

不过,凌志军并不是在鼓励采用与他相同的抗癌方式,他强调的只是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与癌症的较量是没有后悔药的,一着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因此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有足够的理由,都必须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冲动和盲从。”凌志军语重心长道。

剩下的八条醒世箴言,旨在心理重建,以身心舒适辅助治疗。因为凌志军感悟到,癌症病人最大的难关不光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很多的癌症患者会觉得怎么自己那么倒霉,想着想着甚至不少得了抑郁症。但其实这是进入了生命的另外一个境界。

因为若非经历生死,凌志军还会在事业冲锋的路上透支生命热情。而癌症后,闲云野鹤的轻松状态下,他不仅享受了生活,也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了。

或许因病向阳而生,是对生命最好的态度。如今,凌志军仍没有打破早睡早起的习惯。

他的生活除了健康,也更加丰富。到江南山林呼吸新鲜空气。携爱妻四处旅行,爬山、滑雪、与朋友倾心交谈……

而在家时的每日清晨,凌志军会在缓缓升起的朝阳中,细细研磨烹煮咖啡,听儿子给买的收音机里的古典音乐,浪漫而雅致。

现在的凌志军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他不再疲于奔命,真正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结语

不同年龄段,都存在癌症发生的几率,定期体检尤为重要。

但基因异常不可避免,发现癌症时,我们唯有战胜恐惧,理性治疗,同时与命运和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才有同病魔较量的前提。

加油,每一位身处绝境地陌生人!

------------

参考资料:

1.罗屿.凌志军:向死而生[J].小康,(11):88-91.

2.凌志军《重生手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oxinkeji.net/byxm/13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