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孕症概论
凡生育年龄的妇女,其配偶生殖功能正常,婚后夫妇同居一年以上,未避孕而未妊娠者;或曾孕育而又两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再妊娠者,统称“不孕症”。前者为“原发性不孕症”,《千金要方》称“全不产”,《脉经》称“无子”;后者为“继发性不孕症”,《千金要方》称“断绪”。
在不孕症中,不孕的因素经任何治疗都不能消除,根本无妊娠可能性的为绝对性不孕;经过治疗,或不给予特殊治疗亦可能受孕的称相对性不孕。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也是一个困扰社会和家庭的实际问题。目前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不少妇女推迟婚龄及育龄,由此而出现的生育能力逐渐降低及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率逐渐提高,使得对不孕症的诊治有某种程度上的紧迫感。我在女性不孕症的诊治方面略有心得,今撷其要简介如下:
二、病因病机
导致不孕症的病因十分复杂,男女任何一方的异常都可致病。据国际妇产组织统计,在不孕症中,女方因素占40%,男方因素占30%,尚有30%为夫妇双方原因。(但是据近十余年临床所见,因男方因素所导致者,以明显多于女方)。
肾为生殖之源,女子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男子生殖功能正常,二者合洽,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壮。而肾气亏,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则形坏而无子。《素问·奇病论》说:“胞络者系于肾”,肾气通于胞,肾主藏精,为冲任之本,天癸之源。如肾亏则天癸、冲任、子宫功能失调;或脏腑气血不和,经络不调,致成不孕。临床常见有肝郁气滞、气血亏损、痰湿阻滞、瘀血留胞及肾虚等型。
1、肾虚
(1)肾阳(气)虚:先天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寒湿注于胞中,致冲任胞宫虚寒不孕。如《傅青主女科》所说:“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今胞胎既寒,又何能受孕”。
(2)肾阴(精)虚: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不充,或合男子多,血枯虚人,天癸不能按时而至,或至而不盛,冲任脉虚,胞脉失养,不能摄精成孕;或阴虚火旺,灼伤精血,亦致不孕。如《傅青主女科》云:“寒阴之地,固不生物;而干旱之田,岂能长养”。
2、痰湿内阻:素体肥盛,或嗜啖肥甘厚味之品,或蛮补脾胃,痰湿内生,气机不畅,胞脉不荣,不能摄精成孕;或素禀脾胃不足,或大病久病戕伤脾肾之阳,运化失健,水精不布,聚湿成痰,黏滞气机,冲任不通,生化之机能不足,月事不调,致成无子。如何松庵所说:“在肥白人则躯脂满溢,占住血海,故不能摄精也”。
3、瘀血停胞:经行产后,余血未净,感受六淫之邪;或伤于七情,或因合之非道,败精与余血浊液相搏结,致使宿血停滞,凝结成积,日久成癥,滞气碍血,经水失调,胞脉受阻,故难受孕。《千金要方》说:“妇人二三十年全不产育者,胞中必有积血”。亦有气虚血运无力,气滞血瘀,稽留子门,子门闭塞,不能摄精成孕者。
4、气血虚弱
素体虚弱,营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脾胃虚损,化源衰少,冲任血少,胞脉失濡,不能摄精成孕。即如《格致余论》所说:“妇人无子者,率由血少不足以摄精也”。
5、肝郁气滞
素体抑郁,情怀不畅,动辄多怒,更因忧怒思虑过激过久,致肝失疏泄条达之性,气机郁滞,疏泄无常,则气滞而血不行。气血不和,冲任不能相资,胞宫血海失养,月经不调,发为无子。如《女科要旨·种子篇》说:“妇人无子,皆由经水不调。经水所以不调者,皆由内有七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感,或气血偏盛,阴阳相乘所致。”又因婚久不孕,求子心切,抑郁寡欢,更加重了肝郁。因此,不孕症在不同程度上与肝郁气滞有关。
总之,不孕症的病因病机复杂,而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并与天癸、冲任、子宫功能失调,或脏腑气血不和,影响胞脉胞络功能有关。临证当详加察辨。
三、辨证论治
不孕症病因虽多。仍不外虚实两端,虚者脾肾不足、气血亏损,实者气滞血瘀、肝郁痰滞等。
其临床表现,是婚久不孕,多由月经不调发展而成,有月经期、量、色、质的改变,或先期、后期;或量多、量少;或崩漏或闭经;或色淡、色红、色紫暗;或质薄、质稠、瘀块等。其病因不同,则可伴见不同的症状。
在诊断方面,根据病者的初潮年龄及禀赋,参合经带情况以辨虚寒热。如初潮迟,或月经后期,量少色暗,质稀,带下清冷,腰酸腹凉者,多属肾之阳气不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形瘦体羸者,多为营血不足;带下量多,黏稠如涕,形肥痰多者,为痰湿内阻;月经延后,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块而黏,少腹痛,块下痛减,腰骶坠痛,经前加重,腹痛拒按者,多为瘀血内蓄;月经或前或后,量或多或少者,或痛经,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经前乳胀者,多为肝气郁结。
治疗上,应以补肾气、益精血、养冲任、调月经为总原则。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不易受孕,故强调“求子之法,贵先调经”,经调方能受孕,不孕根本在肾,应以补肾为主,但由于不孕症往往虚实夹杂,不可一味蛮补,“种子之方,本无定轨,因人而药,各有所宜”。切不可以一方一药,不辨虚实寒热而滥施,以免戕害阴阳气血。除药物治疗外,尚应配合针灸、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房事有节,掌握真机的候,不妄作劳,方可玉种蓝田。
1、肾虚不孕证
(1)肾阳(气)虚证
主证: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经数月一潮,甚或闭止不行,面色晦暗,腰膝无力,少腹如扇,阴中不温,性欲冷漠,便溏溲清,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分析:肾虚冲任失养,血海不充,故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经数月一潮,或闭经;腰为肾宅,主生殖器官,内寄命火,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故面色晦暗,腰酸腿软,少腹如扇,阴中不温,性欲淡漠;肾阳虚弱,上不能熏蒸脾阳,下不能温煦膀胱阴器,故便溏溺长,带下清稀。舌淡脉细,皆为肾阳不足之象。
治法:温肾壮阳,调补冲任。
方剂:毓麟珠(《景岳全书》):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0g,川芎9g,炙甘草9g,当归15g,熟地20g,菟丝子25g,杜仲20g,鹿角霜20g,川椒9g。
长春毓麟丹(《吉林验方秘方选编》):熟地8份,山药4份,山萸4份,肉桂1份,鹿茸1份,吉林红参1份,淫羊藿4份,菟丝子4份,紫石英8份,当归3份,丹皮3份,研面盛胶囊内,每日18粒,分三服。
如腰痛如折,小腹冷痛,阴中不温,脉沉迟无力者,上方加淫羊藿15g,仙茅10g。
(2)肾阴(精)虚证
主证:婚久不孕,或产后数年不复受娠,月经先期量少,色红无血块,或月经正常,但形体消瘦,腰酸腿软,头昏眼花,怔忡失眠,性情急躁,唇干舌燥,五心烦热,烘热多汗,午后低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分析:阴精不足,导致阳气偏盛,血海壅热,故交而不孕,月经先期而至;精亏血少,血室不盈,故月经量少;精血不足,肢体失于濡养,则形体消瘦;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交于心,居于腰,肾精匮乏,则腰膝酸软,头昏眼花,怔忡失眠;精血亏虚,君相火旺,故性情急躁,唇舌干燥,五心烦热,烦热汗出,午后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乃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滋肾填精,养血调经。
方剂: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妇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
养精种玉汤:熟地20g,山萸肉18g,当归12g,白芍12g。
二至丸:旱莲草50g,女贞子20g。
如阴虚热象明显者,上方加黄精20g,桑椹子50g,盐黄柏10g,知母5g。
2、肝郁气滞证
主证:数年不孕,月经愆期,量多少无定,经前乳房、少腹作胀,经血行而不畅,色暗有块,神情抑郁,烦躁多怒,嗳气太息,舌质红,或正常,苔薄白,脉弦。
分析:情志不舒,则肝气失于调畅,气血失调,冲任不能相资,故数年不孕。肝失调达,疏泄或太过,或不及,故月经先后无定,量多少不一;气滞则血行不畅,故月经行而不畅,色暗有块;怒为肝之志,肝经绕阴器,抵少腹,循乳房,肝郁气滞故见经前乳房少腹作胀,神情抑郁,烦躁多怒,嗳气太息。舌红,苔薄白,脉弦皆为肝郁之象。
治法:舒肝解郁,理气调经。
方剂: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妇科》):当归10g,白术10g,白芍10g,茯苓15g,丹皮10g,香附12g,花粉15g。
若因气滞夹血瘀者,可见小腹痛胀,经期或劳累后加重,痛时拒按。治宜活血理气,温阳调经。方用少腹逐瘀汤去干姜、肉桂,加丹参30g,香附12g,桂枝15g;如胸胀满甚者,上方去白术加玫瑰花10g,绿萼梅10g,紫菀9g。
3、气血虚弱证
主证:婚后无子,或曾产后,数年不再受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点滴即尽,或闭经,面色萎黄无华,皮肤乏润,形体消瘦,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细弱。
分析: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后,冲任血虚,胞脉胞络不充,血海空虚,不能摄精成孕,故婚久不孕;营血既亏,胞宫不盈,故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闭经;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外濡肌肤,故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脉细弱,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滋肾调经。
方剂:八珍汤(《证治准绳》)加阿胶、紫河车。
当归15g,川芎6g,熟地20g,白芍15g,党参18g,茯苓20g,白术15g,炙甘草12g。
若血虚脾弱,面浮肢肿,纳谷不馨者,可予归芍异功散(《类证治裁》)加山药20g,黄芪20g。
若血虚阴亏,虚火内焚,月经提前者,可予两地汤(《傅青主妇科》)加旱莲草50g,女贞子20g,龟板15g,枸杞20g,阿胶12g。
4、痰湿阻滞证
主证:多年不孕,形体丰腴,月经后期或闭经,带下量多,绵绵如涕,气短心悸,面色?白,胸脘闷胀,倦怠乏力,舌体胖大,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
分析:肥人痰多,或脾虚失运,水湿内聚,为痰为饮,痰饮乃阴寒之邪,重浊下流,阻于冲任,寒滞胞宫,故婚久不孕,月经后期,或闭经;脾为带脉之本,脾虚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绵绵如涕。余如面白胸闷,舌淡脉滑皆由痰湿内阻所致。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方剂: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加九香虫10g,海藻30g。苍术12g,香附12g,陈皮2g,茯苓15g,半夏10g,南星9g,枳壳12g,生姜3片,甘草10g。
如闭经不行,加当归15g,川芎12g;如经量过多,加黄芪20g,续断20g;如心悸甚者,加远志12g,石菖蒲12g。
5、瘀血阻胞证
主证:婚久不孕,下腹坠胀,经行腹痛如刺,或腹内素有瘀积,月经延后,或闭止不行,或淋漓不断,有血块,经血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舌下脉络粗大青紫,舌苔薄白,脉弦涩。
分析: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气血瘀阻,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续感外邪,侵于胞宫、胞脉及胞络,以致瘀血留止,阻滞胞宫,月事不调,无以摄精成孕。血蓄胞内,故下腹坠胀而痛。舌脉所见亦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畅胞调经。
方剂:少腹逐瘀汤加炮甲15g,路路通20g(《医林改错》)。小茴香15g,五灵脂15g,没药10g,当归15g,官桂9g,延胡索15g,干姜10g,蒲黄12g,川芎15g,赤芍15g。
若见寒象明显,可予荡胞逐瘀汤(《中医性医学》编写组协定方):艾叶10g,桂枝15g,生姜10g,水蛭末5g,茯苓15g,丹皮15g,桃仁10g,乌药20g,香附12g,延胡索15g,枳壳12g,细辛5g,丹参50g。
四、治疗要点
1、重在治肾兼调肝脾
中医认为,引起不孕症的病因病机复杂,我根据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不孕症的治疗应着重从肾入手,旁及肝脾。因“经水出诸肾”,“肾主生殖”,如禀赋不足,多产房劳,大病久病等均易致肾气亏损,肾精不足,冲任脉虚,从而致精血失调;孕育无能。故临证处方中常以生熟地、何首乌、枸杞子、山茱萸、桑椹子、龟板胶以及菟丝子、巴戟天、川续断、淫羊藿、炒杜仲、覆盆子、紫石英等为主药。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体阴而用阳,且冲脉附于肝,与女子月经密切相关,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失调,冲任不能相资也可致不孕。另外月经的主要成份是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之生化赖肾阳之温煦,若脾虚血少,或脾虚聚湿成痰,或脾肾阳虚,可致胞宫失于温养或胞宫、胞脉受阻而不孕,故在治疗不孕症时,除重治肾外,尚需调理肝脾。在临床中常以柴胡、枳壳、木香、陈皮、砂仁、麦芽、焦山楂之属配伍于补肾之剂中,以使肝气畅达,脾气健运,而达肾肝脾功能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于胞宫,尽快地完善其主月经和孕育之功能。
2、循经各期遣方用药
我认为,调经种子虽应以治肾为主,兼顾肝脾,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根据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的规律,掌握月经各期的特点,循时用药。并总结近30年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补肾精(首乌生精丸加味)—疏肝健脾(逍遥丸加味)—补肾精—疏肝健脾”的周期治疗模式。在补肾阶段阴虚者补肾阴,阳虚者补肾阳,阴阳两虚者阴阳两补。卵泡期多选用滋肾养血之女贞子、菟丝子、淫羊藿、当归、白芍、熟地黄等;经间期加用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通络之品;黄体期温肾益脾,常选用巴戟天、山药、阿胶等药。平素以四君子汤、二至丸、五子衍宗丸、六君子汤合方为基本治疗方脾肾双补。对于经水少或经断的久不受孕患者,我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者无以为下,一者无能为下。无以为下者病理机制即血虚,无能为下者即为血瘀、血滞。故在治疗上血虚者采取补肝肾益气血为大法,血瘀血滞者予活血化瘀通经法。对月经稀发、量少及形体肥胖而不孕者,多责之脾肾两虚,痰湿阻留胞脉,不能摄精成孕。治疗以二陈汤合启宫丸化痰湿、调冲任,脾肾双补。对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行经期治以桃红四物汤、圣愈汤化裁;卵泡期选用当归、白芍、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女贞子、紫河车、鹿角胶等温补冲任;排卵期卵巢增大、包膜厚,卵子难以排出者,加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如水蛭、路路通、牡蛎、穿山甲、土鳖虫等;黄体期加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山药、阿胶、杜仲等益肾助孕。
3、衷中参西病症相参
在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积极借鉴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认真探讨本病发生机理,对病人进行必要而系统的西医检查,以明病因。针对具体病因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我认为如子宫、卵巢发育不良,雌激素水平偏低,卵巢功能低下者,应以补肾为主,且于补肾之剂中重用鹿角胶、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大补元气,养血益精。对于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从肾论治,注重补养,调经为要。表现为肥胖、多毛、双侧卵巢增大、卵巢包膜增厚而无排卵者,多为肾虚气化失调,津液在下聚凝成痰而致,可在补肾的同时酌加化痰之品,如浙贝母、僵蚕、天竺黄、橘红、白芥子、胆南星之属。且鼓励患者运动减肥,并给予心理疏导。对于生育期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多以补肾活血、健脾疏肝、调理冲任之法先调经,恢复排卵,疏通输卵管,经调管通孕乃成。高泌乳血症,常有闭经、溢乳、乳房胀痛,为肝失疏泄,肝血不能下注胞宫而为经血,反上逆为乳,应肝肾同治,拟补肾疏肝之法。常以补肾药中加夏枯草、柴胡、枳壳、青皮、麦芽、薄荷等;若为席汗氏综合症,常见形态消瘦,面色无华,肌肤不泽,毛发脱落,畏冷倦怠生殖器官萎缩,多因产后大出血,血去精亏,冲任失养,以人参养荣汤加紫河车、淫羊藿、鹿角胶、阿胶等大补精血;若卵巢早衰,除闭经外,尚见烘热汗出,烦躁失眠,阴道干涩,生殖器官萎缩等围绝经期综合症的表现,中医治疗除补肾调冲之外,应辨证施以滋阴降火、调和营卫、补益心脾、甘润滋补之法,方用知柏地黄汤、百合地黄汤、桂枝汤、归脾汤、甘麦大枣汤等。
大连市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石志超
医院中医内科硕士石鉴泉
〓〓〓〓〓〓〓〓〓〓〓〓〓〓〓〓〓〓
大连市中医药学会门诊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