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颜小二述哲文人们对国企大抵有两种态度“一是稳定,二是温水煮青蛙”。甚至有人说国企里面庸才大于人才?是这样吗。颜小二想说,庸才哪里都有,但一个企业要长期健康发展,更多的可能是“人才”。这种“人才”不仅体现在能力方面,还体现在情商方面。所以,国企也不是说,进去的人都能如意料中在过着波澜不惊的平淡日子。事实上,许多人,尤其那种一直以来顺风顺水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人心”与”人性“毒打,可能更难适应国企。不是说他们在国企里面无法胜任工作,而是在长期的压抑下,他们无法顺心工作。长此以往,在压抑环境下自否定,心情抑郁。与其这样,不如离职。针对在国企里面已经压抑到抑郁的朋友,颜小二认为,首先要注意心理疏导,去心理医生那里接受治疗;其次,可以向医生、身边亲人寻求意见,是否有离职的必要。如果实在不开心,就离职吧。毕竟,我们工作最终目的,还是享受生活。1、国企成了喜欢“慢节奏”生活的年轻人首选?有人说年轻人可能更期待去有挑战性的岗位,这一点是没错的,毕竟“热爱挑战”是年轻的“特质”。但是,也有一批年轻人,他们的成长路程可能并不算太顺利,坎坷的青春让的心态过早成熟。于此,比起“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可能更趋于找一份不那么忙碌,工资不用太高,但是一定可以让自己能够生活、工作两不误的工作。于此,人们首先想到国企。而国企,看上去似乎成了许多年轻人期待保持“慢节奏”生活的首选。但是,想象中稳定活儿少的“国企”,因为外界如此好的“口碑”,早已成了“香饽饽”。这便是说,想进去,是需要资本的。这种资本,可以是父辈人脉上的资源,也可以是你个人出众的能力。我见过靠自己父辈人脉进入国企工作的所谓“高材生”。我也见过靠自己双学位学历,以及“人无我有”的专业证书,进入关系复杂国企的“人才”。但是,无论哪种方式进去,二人的生活虽然没有那般忙碌,但真说不上所谓“喝茶看报”就是一天的“慢节奏”。2、国企人想游刃有余,比起能力,情商更重要颜小二身边有不少朋友是国企的。他们和我说,在国企里面,绝大多数岗位都是“可取代”的。这就是说,大多数人都可以被“替换”掉。于此,做人比做事重要。在国企里面,最锻炼人的,可能更多没有体现在个人专业能力上,因为这所谓的与工作对口的“专业操作”,只要用心,大多数人都能具备。真正挑战人的,是人在面对各种人时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或者通俗来说,比起能力,情商更为重要。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她以叔叔的人脉顺利进入一个国企,但是进去没多久,她就发现她的顶头上司不好交流。分配任务时,她想到更好的点子,会和上级反映。一次两次,上级夸她年轻脑子快,后面三次四次五次,上级就开始嫌弃她“想法”太多,做事爱走捷径,不踏实。于是平日工作有意无意会挤兑她两下,弄得她时常不开心。工作本不算太复杂,只是处理思路不一样。面对长辈、上级,就需要很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了。有些时候,我们的点子,或许会被上级甚至前辈觉得“想法太多”,“刚刚来就敢指导前辈了”等等,更何况新人对很多情况不太了解,说出来的点子往往错误也多。其实,在国企里面,尤其是一位新人,懂得谦逊,比显露锋芒更加重要。企业里面的许多事情,大多数岗位,大多数事情谁都能做。这个时候,岗位的专业性被弱化,那么比的就是谁的情商高,谁可以组合心思各异的人、各司其职,做好各自的事,继而完成整个任务。3、情商不够?“疗伤”来凑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需要经历一个阶段的,并不是谁一出来就能游刃有余周旋于各种性格的人中间的。在国企里面,觉得自己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情商不够用,这种时候要懂得“疗伤”。这里的“疗伤”并不单纯指自我安慰,而是在自我安慰的同时,总结失败经验,提升自我。比如,反思自己是不是功利心太强,冒犯了谁的利益。再比如,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些太莽撞,好心办坏事。或者观察国企里面那个能和各种人搞好关系的“交际达人”,观察他的为人处世,继而真正获得思想提高。或许,国企对于许多人来说,虽然没有过的快节奏生活,身体并没有高速运转,但心累。心都累了,身体又能舒服多少?当然,并不是所有人是这样,但这却是国企人的一个突出现象。如果国企的环境对你来说真的让你压抑到抑郁,那么这里还是建议积极就医,并在医生、亲人的合理建议下,做好离职准备。工作本来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的。如果工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糟糕,那就本末倒置了,何必勉强自己呢?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历史、人物故事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