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丨儿童口腔医生吴依夕用爱消除儿童牙

04:21看到白大褂撒腿就跑,听到牙钻机响浑身发抖冒冷汗,不配合医生检查,咬紧牙床不松口……这是儿童口腔科诊室常发生的场景。小朋友的恐惧和不配合,更需要医生大显神通,陪孩子们一路“打怪”,用爱消除儿童的牙科恐惧症。本期青年说,让我医院儿童口腔1科,听青年医生吴依夕讲述如何呵护儿童口腔健康,和患儿有效沟通,消除孩子们的“牙科恐惧症”。成为儿牙医生实现儿时梦想“小时候,我的牙齿不是很好,每次患病都痛不欲生,但经过医生的悉心诊治,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吴依夕说,“我那时候很崇拜儿牙医生,希望长大后也能够从事这类职业,为小朋友解除口腔病痛。”带着这一梦想,吴依夕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硕连读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儿童口腔医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跟随主任见习,接诊了一个外地的‘星娃’(自闭症儿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一类型的病人。”吴依夕回忆道,“患儿几乎无法与人交流,孩子牙齿大部分有龋病,由于发现较晚,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面对特殊患者,平日里雷厉风行的主任,放慢节奏、耐心地与患儿和家长沟通交流,制定了完善的治疗方案,完成了全部牙齿的治疗。”当患儿家长眼含热泪一再道谢时,吴依夕才第一次真实感受到一名医生的价值,也更加坚定了从医的信心。除了工作,吴依夕还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口腔健康知识。“我设计的《爱牙护牙》海报获得了山东省首届青年健康科普大赛二等奖。”吴依夕说,“这是工作后第一次参加比赛,此次获奖也是对自己工作的进一步认可。我将在儿童口腔专业领域里继续钻研,把更多的口腔健康知识以及口腔疾病预防方法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大家。”动画片是她和患儿间的“通关密语”一名合格的儿童口腔医生要面对的第一个难关,便是如何让小朋友乖乖配合看牙。在吴依夕看来,想要走近患儿,尤其是学龄前患儿,“通关密语”便是他们最爱的动画片。“我独立执业后,第一次是给一个‘牙科恐惧症’的孩子拔牙。孩子只有5岁,一进诊室就非常紧张,坐在牙椅上,不停地摇晃。每次张嘴,总是没过一两秒钟就又闭上了,很难进行操作。”吴依夕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也很紧张,想着老师传授的交流方法,和小朋友聊动画、聊他感兴趣的事,循序渐进,让小朋友逐渐适应、接受治疗。”“当然,同一部动画片并不是对每一个孩子都适用,这时候需要开启脑中的搜索小雷达,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患儿感兴趣的东西。一般女孩子最喜欢小猪佩奇和小马宝莉,男孩子更喜欢汪汪队和超级飞侠,当然他们最爱的还是奥特曼。”吴依夕笑着说,“小朋友从对治疗充满恐惧,到流着眼泪坚持完成治疗,再到高兴地说一点也不疼,下次还来找这个阿姨看牙。整个治疗过程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前一秒,小朋友还是单纯的小天使,可一旦面对牙医立刻就变成哭起来令人头疼、无可奈何的‘小魔头’。”吴依夕说,“面对拿着各种令人害怕的“武器”的叔叔阿姨们,小朋友内心会充满恐惧。如何与这样的小病人和睦相处,顺利完成诊疗工作,的确考验一个医生的经验和能力。”做好儿童口腔定期检查方能做到精准诊疗“婴儿出生后,即使一颗牙齿也没有萌出,家长也应该每天擦拭孩子口腔,当萌出牙齿后,更应当每天清洁,多颗牙齿萌出后,家长应帮助孩子每天刷牙2次。”谈到儿童平时应该注意的口腔问题,吴依夕介绍道,“家长要让孩子合理饮食,少摄入含糖量高的食品和饮料。要帮孩子戒除吮指、吐舌、咬铅笔、口呼吸等不良习惯,预防牙颌畸形。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改变乳牙会换不需要治疗的观念,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与成年患者相比,少儿患者对医生的业务能力、沟通技巧都有更高的要求。医者父母心,面对少儿患者,更要有爱心、责任心,要时刻为患者着想,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人。”吴依夕说,“大医习业,青年医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熟练的临床技能,这就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和提高,勤于思考,举一反三,不断进步。”这个世界属于青年,济南日报《青年说》旨在让青年发声,用年轻的眼光看世界,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我们拟每期探访一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青年人,用镜头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与态度,带您走进青年人的世界。记者:文/栗潇王蓓贝图/视频/卢雨辰王刚编辑:张钰校对:王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oxinkeji.net/byzz/15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