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体的穴位是非常多的,比如水道穴这个穴位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来说就是非常的重要的,当然,我们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按揉水道穴这个穴位,更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保健功效的,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非常的有好处,下面我们来看看水道穴的中医疗法和功效。
1、另外,大家还可以适当的针灸水道穴的,针灸水道穴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保健身体的好方法,我们大家要知道,在生活中适当的利用针灸疗法中的灸法,通过艾柱灸或者温针灸刺激水道穴,可以帮助解决男女性朋友都可能出现的泌尿系统方面的炎症现象,比如说,膀胱炎、尿道炎、肾炎等疾病,所以如果我们大家出现了这些炎症了,那么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适当的针灸水道穴这个穴位的。
2、我们日常生活中刺激水道这个穴位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比如适当的针刺水道穴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适当的针刺水道穴可以帮助我们女性朋友们起到非常不错的调理月经的作用的。利用针灸疗法中的刺法,来刺激水道穴,可以用来治疗女性出现的妇产科系统疾病,比如说,女性生理期出现的痛经、月经不调,以及辅助治疗女性的不孕、盆腔炎、子宫炎、卵巢异常等疾病。
水道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水道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水道穴位于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处《循经考穴编》。
另说水道在天枢下5寸《针灸甲乙经》;天枢下4寸《针灸聚英》;“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
取穴方法
仰卧位,在天枢直下3寸,关元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
水道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之。
仰卧位,在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上3/5与下2/5交点,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
解剖位置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内部为小肠)。
水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腹膜壁层)。有肋下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分布着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1、12肋间神经前支和髂腹下神经前支重叠分布。脐以下的腹直肌由腹壁下动脉营养。动脉有两条静脉并行,归流髂外静脉。腹壁下血管束是确定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标志。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肋下神经、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
布有肋下神经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
水道穴的作用
水道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按摩水道穴的作用
功效作用
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水道有利水消肿,调经止痛,清湿热,利膀胱的作用。
水德乃长养万物之大道,水道穴处适当膀胱,为水之通路,本穴能行水利尿,主治膀胱热结,小便不通,或膀胱虚寒,痛引阴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膀胱有寒,三焦结热,小便不利。”
主治疾病
水道穴主治小腹胀满,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卵巢炎,盆腔炎,不孕,小便不利,小腹胀痛,遗尿,便秘,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水肿,尿道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腹水,脊髓炎,脱肛等。
水道穴主治小腹胀满、腹痛、痛经、小便不利。
水道穴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便秘,月经不调,疝气等。
水道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痛经等。
现多用水道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子宫下垂、卵巢炎等。
水道穴主治小便不利;痛经,不孕;小腹胀满,水肿,疝气。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子宫病,卵巢病;
其它:腹水,脊髓炎,疝气,脱肛,便秘。
穴位配伍
水道穴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痛经、不孕。
水道穴配筋缩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脊强。
水道穴配中极穴、三阴交穴,治癃闭。
水道穴配水分穴、阴陵泉穴,治全身水肿。
刺灸法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向阴部放散。
艾灸方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水道穴解析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
水道为经穴名(ShǔidàoST2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1]。水即水液,道即道路,穴位深部相当于小肠并靠近膀胱,属下焦,为水道之所出,善治各种水肿病,故名水道。主治小腹胀满,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卵巢炎,盆腔炎,不孕,小便不利,小腹胀痛,遗尿,便秘,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水肿,尿道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腹水,脊髓炎,脱肛等。
水道穴出处
《针灸甲乙经》:水道,在大巨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
水道穴名解
水即水液,道即道路,穴位深部相当于小肠并靠近膀胱,属下焦,为水道之所出,善治各种水肿病,故名水道。
水,水液,水津。水为地之阴气,五行之一。道,大道,道路,通道。《内经》:“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穴当膀胱上系,功在治水,故名水道。
又《内经》所云“中渎之府”者,乃统言水之大意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此穴在脐下3寸,“关元”穴之旁2寸,位处下焦,膀胱之所。《甲乙经·卷九》:“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此穴有通便利水之功,故依其主治而喻名为水道。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小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中瘕,子门有寒,引髌髀,水道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少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中瘕,子门寒,大小便不通,刺水道入二寸半,灸五壮。
《千金翼方》:妊胎不成,若堕胎腹痛,漏胞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名子户。子脏闭塞不受精,灸胞门五十壮;胞衣不出,或腹中积聚,皆针胞门入一寸,先补后泻。去关元左二寸;子死腹中及难产,皆针胞门。
研究进展
针刺水道穴可使肾炎患者排尿量增加,全身体表浮肿减轻。
上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了水道穴的中医疗法和功效了,我们可以知道,日常生活中适当的按揉水道穴这个穴位,对于帮助我们女性朋友们调理月经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们也了解了水道穴的中医疗法了,所以大家可以适当的按揉或者是针灸水道穴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