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的内核是悲情。——陈佩斯
01
李雪琴成为了这次“脱口秀大会”的最大一匹黑马。尽管一年前喊话吴亦凡已经让这个抖音搞笑视频的流量网红着实火了一把,但和这次脱口秀大会的话题程度相比,那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大家都惊叹这个讲话看似松松垮垮,一幅示弱的low逼样的“北大女孩”李雪琴却一路扮猪吃老虎,看似踉踉跄跄,实则火力全开,一路杀到决赛,让我们真正见识了浴火重生后的“宝藏女孩”!之所以说“重生”,是因为曾经的李雪琴确实“丧”得可以……(喊话吴亦凡的李雪琴表示“我很痛苦,我想自杀”:如何面对越来越普遍的大学生“空心病”?)整个年,她的微博充斥着负面与绝望的情绪,也提起过死亡。因为状态太差,李雪琴从美国纽约大学办理了休学,回国发展。而之前她已经多次受到抑郁的困扰,在北大的时候,她一直过着一种比较颓丧的生活,终于不需要考第一了,她甘心在高手如云的北大做一条咸鱼。大三时,她心情很糟,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结果有过很不愉快的经历。北大毕业,李雪琴想继续读书,向爷爷奶奶借了钱,去了纽约。但是在纽约的孤独生活加速了她的抑郁,曾经很仪式化地割过腕。“那时候纽约的天就一条缝,一年天有天在下雨。”一个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北大女生,到了国际大都市纽约,如果向下比,似乎已经拥有了很多。她并不是一个欲望很高竞争心爆棚的女生,为什么会过得如此不开心呢?02
这还得从她的童年讲起。和奇葩说辩手傅首尔一样,(从阿娇到傅首尔,相似的缺爱童年成就不同婚姻:好的伴侣真的可以治愈原生家庭的伤吗?)她同样经历了一部坎坷魔幻的个人成长史。这个外表喜庆、也喜欢给人带去快乐的女孩,内在却有一颗沧桑而沉重的心。她的情况和《母爱的羁绊》中提到的那种自恋型母亲带给女儿的伤害非常像:母亲一直拒绝长大,希望做个小女孩,而这种逃避其实就把生活的重担悄悄地转移到了女儿的肩膀上。在自恋者的家庭中,成员间没有情感联系。家庭关系外表看起来很稳定,但真正的交流和沟通很少发生,因为这种家庭中的父母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们希望孩子对自己的需要作出反应,而不像是健康的家庭那样,父母对孩子的需要作出反应。在这一功能失调的系统中,成年人并不处理情感问题,因而也就无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在有自恋母亲的家庭里,每个人都需要照顾母亲,其他家庭成员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这样的家庭中,李雪琴发展出了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她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全力来安抚这个没有长大的自恋妈妈。因为太过于懂事和敏感,李雪琴的成绩一直很好,即便总是“在外边哭,哭完了再回家”。她说,“我上初三的时候,家里有一些变故,我从小就生活在了一种漩涡里。这意味着我要处理整个家庭的关系。我妈是一个小女生,她是我带着长大的,她不是能照顾我的,这个家是我撑起来的。我可能这么说有点夸张,因为我不赚钱。但是我是我妈唯一的精神支撑。我所有的青春期、叛逆期,可以说在小学结束了。我上初中开始我就懂事了,我再也不逃课了,我学习特别好,一直考第一名,啥活动我都参加,一点没让我爸我妈操过心。那个时候我妈情绪不好,我初三的时候,我是我妈唯一的发泄出处。就可能我写完作业,在家看个电视,我妈就会把我一顿骂。我就得忍,我就得哄她。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有在家人面前哭过,我每天上学,在外边哭,难过了哭完再回家,然后把我妈安抚好。“但是家庭的变故反而催生了李雪琴的聪明与敏感,让她把某些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只是这种极致中带着非常多的冲突感和迷人的复杂性。明明是北大学霸,却只想“做个low逼”;
明明不是脱口秀演员,却一次又一次把专业选手碾压得体无完肤;
明明有一颗沉重的心,却选择了喜剧,并且“拒绝深刻”。
明明是个天才的段子手,但是她却经常叫苦连篇说自己不会写段子……
很多网友说她是“学婊”,其实也不无道理。因为她其实一直在暗暗用功暗暗发力,在关键时刻往往有惊艳表现,和我们中学时代的那种天天嚷嚷“我都没复习,这次考试肯定完蛋”,但最后成绩出来却稳拿第一的“学婊”确实有很类似的地方。不同在于,李雪琴对自己的不自信确实是“真诚”的。03
李雪琴在微博里是这样说的:“可能我有点小聪明,能轻易把一件事做到60分,但是我很懒,我没有办法通过努力把一件事做到90分。”即便已经红成这样,李雪琴还是很脆弱,没有安全感,微博上也直言不讳。性格中的忧郁底色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她前进的脚步。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她不那么笃定和确信,需要花很多精力去证明这件事的意义。我也有不少这样的来访者,明明天赋很高,各方面条件也很耀眼,属于别人眼中典型的“人生赢家”,但是她们内心却有强烈的“冒充者综合症”。觉得自己根本不配,时刻活在对未来灾难化事件的恐惧想象中。所谓“冒充者综合症”(Impostorsyndrome),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心理学家保琳(PaulineR.Clance)和苏珊娜(SuzanneA.Imes)发现并命名的,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她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其欺骗行为的现象。她们通过采访名女性来访者研究发现,在别人眼中很优秀的女性——受人尊敬的教授,博士学位获得者,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她们自己却并不认可这些所谓的“成功”:觉得不过是运气好罢了;很多人认为自己被高估了,并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这些女性清晰展示了外界认可和自我贬低的矛盾,她们似乎缺乏一种将外界成功“内化”成自身一部分的能力。她们固执坚守着内心“卑微”的自己,将成功拒之门外,变成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与此同时,她们还经受着另一种折磨——“万一被别人发现我名不副实,是个骗子”的恐惧。卑微与恐惧不断交织下,她们会拼命的压抑和讨好来掩饰,而这些用来掩盖自身“无能”的努力反而却加剧了“冒充者综合征”。而《母爱的羁绊》中指出,这些“冒充者综合症”表现的女性很多都有一个自恋的母亲,喜欢不断地挑剔与贬损自己,她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无法